村网通总站 魏家滩村 363487.nync.com 欢迎您!
黄岛区村名故事之
泊里镇
黄家庄村
据传,明永乐年间,丁氏祖先从江苏海州迁至大村镇,而后从大村镇分支迁此。当时由于杂草从生,满目荒凉,故名“草场”。清末,改为现名。黄家庄除丁姓外,尚有李姓、张姓、杜姓、王姓、厉姓、董姓、管姓、高姓、朱姓、封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棋子湾村是泊里镇南端的一个沿海渔村。 据传,明朝洪武六年,董姓几户人家由尧头迁至此地,因此地有湾,湾内有石块分布,状似棋子,故名棋子湾。村民大都为董姓,另有李、王、丁、崔姓等居民。
张家庄位于南5公里为董家口码头,据张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张氏先祖张奎由附近代家庄迁此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张家庄村。除张姓居民外,尚有王姓、肖姓、于姓、朱姓、陈姓、崔姓、荆姓、刘姓、贺姓、马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董辛庄据传,清朝年间,董氏祖先五世祖由董家小庄迁此立村为辛庄,子孙繁衍至今。1980年改名董辛庄。除董姓外,尚有程姓、刘姓、丁姓、杨姓、李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吕家庄村位于泊里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姓自江苏省迁此定居,取名吕家庄。现村中居民以刘姓为主,还有董姓、郑姓、王姓少数居民。
石岭村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董氏、丁氏、徐氏先祖由江苏海州迁至董家口,后迁此。因村前有龟样巨石,得此名,现大部石头已经被开采。
西红石村向西由泊贡路通往镇驻地与204国道相接,向南由连村路至贡口拦海大坝通往古迹名胜琅琊台国家风景区。据传,明朝洪武二年由江苏海州云台山下大路村陈氏先祖迁于山东诸城县之东南琅琊台下红石头庄。除陈姓居民外,尚有刘姓、安姓、赵姓少数居民。
魏家滩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5公里处,地处盐碱滩。据传,大约400年前首先有鲁姓1家由诸城迁来定居,清朝初期,一叫魏海的由现在的泊里镇魏家村举家迁至此处,不断繁衍壮大,因地处海滩,故定村名为魏家滩。以魏、鲁两姓为主,后又迁入李姓、周姓、王姓、丁姓等少数居民。
东红石村座经由贡口拦海坝与琅琊镇相通。据记载,东红石村原处于泊里东南6公里,陈家贡湾西岸,地处丘陵。明初陈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有大块红色石头,且石头被阳光照射时会发出红色光芒面得名。该村较大,故名大红石头村。清初,分成三个村,以该村在东称为东红石头村,解放后称为东红石村。该村以陈、刘两姓为主。
口上村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张两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处海口北侧,故名口上。有王、张、高三姓,王姓占比例最多。
沐关岛村位于黄海前沿,是一个孤岛,与尧头隔海相望,居泊里的最南端,离陆地最近处有2.5公里。潮水落干后,可步行到盐场、信阳,大小型机械车可进出岛。 相传,当年的秦始皇经过此岛,侍从有此斋沐,故名沐官岛。岛上有吴姓和李姓两大家族!
三合村该村地理位置独特,三面环河,水利资源丰富,据传,明初张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1946年因遭水灾分成三个村。1947年又合成一村,故名三合村。除张姓居民外,尚有吴姓、丁姓、安姓、魏姓、刘姓、肖姓、侯姓等居民在此村居住。
常河店村据《海曲许氏支谱》记载,清嘉庆年间,许氏十三世迁到此地立村,因村西有河常年流水,村中有许多店房,故名“常河店”,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亦称常河店。以耿姓为主,尚有李姓、许姓、高姓、毛姓、陈姓、徐姓、杨姓、王姓、丁姓、安姓、邢姓、杜姓、崔姓、马姓、周姓等居民。
孙家庄据传,明初孙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孙家庄。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孙家庄。除孙姓居民外,尚有丁姓、王姓、逄姓、许姓、石姓等居民居住。
麦墩村村东、南丘陵环绕,西、北地势低矮平展,村西与黄海盐场接壤,南5公里为董家口海港。 据记载,明朝初年,由郭、陈两姓祖先在此建立村落,日后闫、魏、许、王、杜、盛等诸姓先人相继迁来,使村庄初具规模。因村东北有一突兀土墩,遇雨水冲刷流淌黑色淤积物,以此为标志取村名为“墨墩”。后逐渐演化为“麦墩”。麦墩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本村盛产红席,素有“红席之乡”美誉。
肖家贡村位于泊里镇西南8公里,地处黄海之滨的棋子湾西岸,西与日照的石臼港隔海相望。据传,明永乐年间,设营于该村东岭,称为肖家寨,此村固得名为肖家贡。现村民祖上大部分是从江苏海洲迁来。
营上村据传,明初(1155年)李氏先祖定居此地。因当时村后边驻有军队,且设有营部,而该村居营部上部,由此得名。除李姓居民外,尚有董姓、宋姓、张姓、姜姓、陈姓等居民
管家庄据传,明永乐年间,管姓祖先由今诸城市管家大村迁此立村,取名管家庄。除管姓之外,还有董姓、王姓、韩姓、贾姓、丁姓、历姓等居民。
营东头村据传,明永乐年间,此地有兵营,董、贾、历、李等姓迁立此村,因在兵营的东侧,所以名称营东头村
长松庄南5公里处为董家口海湾。据《琅琊丁氏家谱》记载,清朝初期,丁启由附近尹家村迁来本村立村,因为当地有许多松树林,四季长青,故名长松庄,以丁姓居多,除外,尚有刘姓、尹姓、闫姓、董姓等少数居民。
尹家圈村据传,明初尹氏先祖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该村后倚子良山,前抱大海、西为丘陵,周围环绕,故人好称“椅子圈”,后更名为尹家圈。除安、王、董、徐四大姓氏外、还有李、陈、丁、尹等14姓氏居民。村中有古树银杏一棵。
贡口村 据传,明初陈晴、陈节二兄弟由今胶南市琅琊镇大皂户村迁此立村。因耕种官田,取名陈家官庄。陈氏诸先祖在龙口庄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贡口村。除陈姓居民外,尚有郭姓、杜姓、刘姓、丁姓、李姓、王姓、孙姓、徐姓、肖姓、赵姓、毛姓、曲姓等20个姓氏的居民在此居住。
小庄村是进出董家口渔港的必经之路。小庄村地理位置独特,三面环海,是水产捕捞、滩涂养殖的良好区域。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丁、董三表弟由江苏海州迁至此靠海边择地而居。由于当时人口少,村貌较小而得名小庄。有“大庄不大,小庄不小”之说。除董姓居民外,尚有宋姓、马姓、任姓、周姓、盛姓、王姓、肖姓、陈姓等在此居住
河东村据传,清道光抄本《程氏谱书》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程氏六公由安徽徽州迁此立村。相传因地势低洼,有水泊,故名程家泊。《海曲许氏支谱》载:清乾隆年间,许氏十世二支四公许有良,由日照许家园迁来,娶程氏为妻,程氏将村宅送许氏一半,故又称许半街,后杂姓增多改称泊子街,亦称泊里或泊儿,清中期设集,称泊里集,后因居住户多,分成泊里河东、河西、河南、河北。
代家村据传,明末洪武二年(1369年),代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代家庄。随后丁姓、马姓、王姓、任姓、张姓、周姓、鲁姓来此居住。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代家庄。1980年更名为代家村。据统计,历史上先后有约400口人迁至东北居住
邱家庄村据传,明初邱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邱家庄,清光道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邱家庄。有丁姓、安姓、王姓、刘姓、程姓、管姓、崔姓、陈姓、徐姓、赵姓等居民
河西村据传,明洪武年初,安氏祖先安宁洲从江苏海州迁至此处立村,原从塔山东边往南有一条小河,直流入南海,该河经过本村东边,故村名为小河西村,1996年改为河西村。除安姓外,尚有封姓、张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河南村是原胶南市的前身——藏马县县城所在地。该村自古有泊里南大门之称,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程氏六公由安徽徽州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有水泊,故名程家泊。清乾隆年间,许氏十世二支四公许有良由日照许家园迁此,娶程氏为妻,程氏将村宅送许一半,故又称“许半街”。后异姓增多,改称泊子街,亦称泊里、泊儿。后划分为河东、河南、河西、河北四村。泊里河南由此得名。解放前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吴大有就是该村,他的古式住宅现在仍然存在。该村先后有-军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9615部队在此驻扎。
河北村是胶南市第二中学所在地。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程氏六公由安徽徽州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有水泊,故名程家泊。清乾隆年间,许氏十世二支四公许有良由日照许家园迁此,娶程氏为妻,程氏将村宅送许一半,帮又称“许半街”。后异姓增多,改称泊子街,亦称泊里、泊儿。后划分为河东、河南、河西、河北四村。清朝中期在此设集延续至今。河北村现有牛姓、张姓、程姓、王姓等80多个姓氏的居民在此居住。
蟠龙庵村相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叔侄2人,由江苏海州荡芦村三槐堂迁此立村,因此地山岭盘旋曲折,形如蟠龙,又因有庵,故名。该村东边有条小河,长年流水,河西边绿竹茂盛,在竹林西侧,有一棵古银杏,约计有600余年的树龄,至今还枝繁叶茂。该村除王姓居民外,尚有苗姓、朱姓、荐姓、周姓等少数居民。
李家庄村 相传,明永乐年间,李、苗、周等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李家立庄,后简称李家庄。清道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李家庄。
西封家村 据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封氏先祖封时新及儿子封威、封权自海州荡芦村(今江苏省东海市)迁此择地而居建立封家村,后来因为人口多将部分人口迁至村西,在封家村村名前加了东、西二字,便形成了现在的东封家村和西封家村。除封姓居民外,尚有王姓、丁姓、李姓、孟姓、等少数居民。
朱家河村是多姓氏村落,有丁、尹、王、薛、程、张、陈等姓氏,其中以丁氏和尹氏两姓为主。据丁氏和尹氏家谱记栽,朱家河村祖先是在明洪武二年由江苏海洲迁民至此。
东封家村 据传,明洪武元年(1373年)封始新从江苏海洲荡芦村迁此立村,取名封家村,后因二世兄弟分居,成为大小两个封家村,该村较大成为大封家村,后改称东封家村,除封、王两大姓居民外,尚有李姓、徐姓、赵姓、董姓、张姓、许姓、丁姓、吴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东小滩村是胶南至日照的必经之路。据传,明朝中期,因地处盐碱荒滩有盐硝,取名硝荒滩,后因退海改称小滩子,清朝年间称小滩子庄,1956年称东小滩村,除杨、王两姓居民外,尚有张姓等少数居民。
西小滩村据传,明中期丁姓由今大村镇迁此立村,后陈姓从江苏海州也相继迁来居住。因地处淇子湾盐碱荒滩,有盐硝,取名硝荒滩,清乾隆年间称小滩子,1937年以沟为界分为两村,因该村在西故名西小滩。除丁、陈两姓居民外,尚有王姓、纪姓等少数居民。
高家庄据传,明初洪武初年高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为高家庄。高家庄现有居民270户,人口916人,有董、陈两大家族,另有孙姓、王姓、杨姓等在此居住。
周村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周氏先祖周居鲁、周世便等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周家村。1980年更名为周村。除周姓村民外,还有王姓、徐姓、丁姓、刘姓、毕姓、张姓、马姓、李姓、邵姓和尹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撒牛沟村原名南官庄(旧址在现村的西北约800米处),相传历史上曾有林大公和林二公两户林姓人家,家境富有,养有九十九头牛,撒在现村西水草丰茂的大沟放养而得名。该村得名其实与本村地形有关,该村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有大小沟堑10余条,其中主要大沟长约1公里,宽有10余米,水源丰富,常年绿水不断直泻大海。
蒋家庄村据传,明中期,丁姓由今大村镇来此立村,因村东南有蒋姓古坟,故名蒋家坟,后改为蒋家庄。除蒋姓居民外,尚有丁姓、王姓、刘姓、陈姓、于姓、安姓、程姓等居民。
崔家村位于泊里镇驻地东侧,由泊贡路与驻地相隔,北与204国道接壤,南通董家口、贡口港湾,东通琅琊台旅游区。据传说,明末崔姓由今胶南市张家楼镇寨里迁此立村,称崔家庄。1980年更名为崔家。
魏家村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有魏氏和几个姓氏家庭自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命名为魏家村。除魏姓外,另有张姓、于姓、王姓、丁姓、周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程家庄据传,明永乐二年,程姓兄弟迁此建程家庄,后程姓兄弟外迁,成为现在多姓聚居村。村内丁姓居多,村内还有山姓、连姓、刘姓和崔姓等居民。据说,清朝乾隆年间,丁家丁民祖曾在京城做过官,后任山东道台。村内有一下马石。
前松园 据传,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程氏由安徽徽州迁于泊里,后因地势低洼,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松林,取名松园。后兄弟分居,因此村位置在前,故取名为前松园。程姓居民占大多数,还有杨姓、孟姓、王姓等少数居民。
后松园程姓居民占大多数,还有朱姓、王姓、潘姓、丁姓、薛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据传,明初程姓由今泊里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松林,取名松园。后兄弟分居,因此村位置在北,故取名为后松园。
董家小庄据传,董氏祖先在明末由江苏海州迁至尧头,后从尧头迁至此。原来村名为程家小庄,董姓迁至此,子孙繁衍很快,而程氏人口却逐年减少,后改名为董家小庄
磊石村据传,清康熙四十一年(1703年)王姓迁此立村,因地处丘陵,石多故名磊石,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雷石村。磊石村现有120户, 350口人,除王姓居民外,丁姓、李姓、程姓居民最多,尚有张姓、徐姓等少数居民。 磊石村有古墓群,大型古墓七座,以北斗七星方位排列,据考证为汉代古墓群,1997年被列为青岛市重点保护文物。磊石村,革命历史悠久,胶南市革命烈士博物馆中现有丁书田烈士的生前事迹记载。
尹家村据传,明洪武二年,尹氏十世先祖尹在富由日照市夹仓村迁此立村。除尹姓居民外,尚有丁姓、王姓、董姓、牛姓、谭姓、季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米家庄村据传,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米姓由傅疃迁此,立村米家庄。现有杜姓、李姓、徐姓、尹姓、刘姓、杨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丁莪家庄村 据传,明朝永乐二年,丁氏祖先由江苏海洲荡芦村迁至山东省胶南市大村天台山,后由天台山迁至西南庄居住,在此地子孙繁衍,人口兴旺,世称藏马丁氏。丁氏六世祖丁纬,号围溪(丁氏六世大排行系七十二支第五十一支)由大村镇西南庄迁至丁莪家庄居住。该地原本无村,丁纬到后,依当地散户人名“丁莪”命名该庄为“莪家庄”。道光版《诸城县志?疆域》记载为“丁莪家庄”,随后就依该名命名。丁姓占90%以上,另有王姓、陈姓、尹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信阳二村是原信阳镇驻地行政村庄之一。信阳二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非常便利,是胶东半岛与鲁南、苏北一带陆地交通的必经之地。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及《诸城县志》记载,此地为宋金信阳镇,历代设盐课大使专管盐场。元、明、清、民国均称信阳场,解放后改名小场。居民主要以王姓为主,尚有付姓、宋姓、安姓、陈姓、张姓等少数居民。
丰台村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先祖,徐、丁、董三表弟由江苏海州迁至山东藏马县(现泊里镇周围)。由于先祖董兴爱好撒网扑渔,三表弟协商由董兴靠海边择地而居,子孙繁衍。由于当时该村树林茂盛多坟墓,故得名坟上,后择吉更名丰台。以董姓居民为多。
王家岭村据传、明中期,王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村东为丘陵,村址座落于岭坡上,故称王家岭。以王姓居多,另有赵姓、徐姓、邵姓、封姓、张姓等居民。
大溜村西靠白马河,据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在白马河东岸,该村是信阳到菜园一带雨水入河口,水流湍急,故名朱家溜,一九七0 年简称大溜。一九七三年,因原村址遭水淹,故南迁0.5公里,形成了现在的住址。
小溜村位于镇驻地西平原地区,东靠塔海路,西有白马河。据传,明洪武年间,娄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邻近有一大朱家溜村,故称小朱家溜村。1970年简称小溜村
柳树底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9公里处,东依旺山、西邻信阳、南面是黄海黄家塘湾。据传,明武年间,周瑞祺、周瑞安兄弟两人率家人自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此处有一棵大柳树,故名柳树底。村内以王姓为主,还有周姓、徐姓、陈姓、孙姓等少数居民。
沙岭子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8公里处,204国道从村后通过。据传,明初徐姓由大场镇风墩迁此立村,因落在沙岭上,故名沙岭子村。徐氏兄弟二人在这沙岭上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沙岭子村。除徐姓居民外,尚有郭姓、刘姓、赵姓、张姓、丁姓、岳姓、王姓、梁姓等到少数居民。
湾崖村南临大海,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海滨小村。据传,清中期崖下南庄(今南庄)刘克全一家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水湾,取名崖下湾崖,后称湾崖。除刘姓外,尚有郑姓、徐姓、杨姓、安姓、丁姓等。
朱家庄村据传,明末朱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为朱家庄。主要有滕姓、任姓居民,另有安姓、徐姓、李姓、马姓、孙姓、邵姓等居民。
甲滩村据《徐氏支谱》记载,明末徐清逐由大场村迁此。相传此村位于白马河入海口侧滩上,原为盐田、因受河水冲洗,出盐渐少,人称为假滩,后演变为甲滩。一九七0年改为东方红,一九八0年又恢复为原名。除李、王、任姓外,尚有许、潘姓等少数居民。
马家庄村据传,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马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马家庄。除马姓居民外,尚有臧姓、安姓、杜姓、尹姓、郑姓、王姓、仉姓等20多个姓氏居民在此居住。1999年经胶南市民政局批准在马家庄南岭建立烈士陵园一处。陵园中除埋葬着以上杜雨等九位烈士外,还有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两名同志。该陵园被胶南二中、泊里镇中小学定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庙后村据传,明末年间,王姓从今大村镇东龙古迁此在崖下(今东庄)西一古庙后立村,取名崖下庙后,1970年改名为向阳,1980年改为庙后村。除王姓居民外,尚有左姓、李姓、丁姓、刘姓、石姓等少数居民。
前红石村据记载,本村原处于泊里东南4.9公里,陈家贡湾西岸,地处丘陵。明初,陈嵩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有大块的红色石头,且石头被阳光照射时,会发出红色光茫,村庄又较大,故名为大红石头村。清初,分成三个村,以本村在南,称南红石头,又称前红石头。解放后称前红石村。
海岱庄村位于黄海之滨,泊里镇最西端,北靠204国道,往北3公里便是“同三”高速公路,西临白马河与大场镇相望,往南2公里便是黄家塘湾畔,交通便利、水利条件得天独厚据《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第四十九支丁纯后人丁野鹤由今天大村镇迁此立村,因东临大海有岱王庙,故名海岱庄村。祖人丁野鹤著《金梅瓶》流传于世。村内除丁姓外,尚有任姓、程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岭前头村据史记载,明朝洪武年间,邵、王两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座落在土岭南头,故取名为岭南头,一九八0年改为岭前头。现村中王、邵姓、孙姓居多数,其次为黄姓、李姓。岭前头村沿海是远近闻名的盛产西施舌区域,包括文蛤及杂色蛤等多种海产品,已远销国内南北各地。
石崖村 据传,明洪武二年石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村前有一赤色石崖,故取名石崖村。居民以王姓为主,其余还有逄姓、孙姓、杨姓、郭姓、徐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小滩村据传,清康熙年间、刘姓数户从小场迁此立村,因地处滩涂、面朝黄海、以熬盐捕鱼为生,又因村小故名小滩。居民有刘、王两姓。
耿家岚村 据传,明末耿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后徐姓又迁来,在其附近也立一村,分别为耿家岚和徐家岚,1997年合称为耿家岚。该村现除耿姓、徐姓、曾姓、苗姓、常姓和刘姓外,还有纪姓、薛姓等少数居民。
邵家岚村是泊里镇沿海村之一。 据传,明末邵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村坐落于海岸石栏处,故取名为邵家栏,后又演变为邵家岚。清道光版《诸城南续志?疆域》称邵家岚。除徐姓外,还有常姓、胡姓、殷姓、王姓等居民。
苗家岭村据传,洪武二年,苗氏兄弟2人由江苏荡芦村迁此地,因苗氏兄弟先来此地背靠丘岭,故起名苗家岭村。除苗姓外,以常姓居民为主,还有董、陈少数居民。
后岚村是旧时“七岚之一” 据传,明洪武二年,张能带两兄弟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在岭坡黄石顶上立村,由于海里有道石栏(现在的母猪栏),即取名黄石栏(也称张家岭)。随后,杜、夏两家迁来,在黄石栏后立村,取名后岚,此后黄石栏改名为前岚。以后居民增多,前后连成一片,统称后岚。居民以杜姓、徐姓为主,还有张、王、李、夏、孙、朱、滕等少数居民。
庙后村据传,明末年间,王姓从今大村镇东龙古迁此在崖下(今东庄)西一古庙后立村,取名崖下庙后,1970年改名为向阳,1980年改为庙后村。除王姓居民外,尚有左姓、李姓、丁姓、刘姓、石姓等少数居民。
大岚村位于素有黄家塘湾明珠之称。建国以前,大岚村因位于黄家塘湾处,又名黄石岚,后改名大岚。村中居民以邵姓、赵姓为多,还有戴姓、宫姓、艾姓、逄姓、丁姓、任姓等少数居民。
营里村据说,明洪武二年,徐姓祖先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来,后李、陈、周、刘等姓陆续迁来,形成村庄。此地是古代旧兵营址,又因徐姓迁来较早,且徐姓人较多,故立村名“徐家营”,后称营里。
子良山后村据记载,明洪武年间,尹姓由日照夹仓迁至立村,因在子良山脚下北侧故取名子良山后村,后有其他姓氏若干迁至居住,现有丁、徐、程、杨等20余姓杂居。
信阳一村,信阳是一个距今有1031年的历史古镇,古代称信阳为信阳场,近代也曾称小场。1962年前属一个村,1962年1月划分为小场一村、小场二村、小场三村、小场四村四个自然村,1972年因小场二村经济落后,与一村合并,撤乡改镇时重命名信阳一村。全村除刘姓、王姓、宋姓居民外,尚有李姓、邢姓、夏姓、付姓、赵姓、安姓、徐姓、陈姓、毕姓、邵姓、张姓、纪姓、封姓、程姓等少数居民。
尧头村是一个渔农并举的村庄。自古就有“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美誉。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丁、徐三姓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此地有窑,且地处陆地向海突出的尽头,故名窑头,解放后演变为尧头。清道光版《诸城县志?疆域》称窑头庄。董、丁、赵、徐、张等姓为该村主要姓氏。
尧头村是一个渔农并举的村庄。自古就有“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美誉。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丁、徐三姓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此地有窑,且地处陆地向海突出的尽头,故名窑头,解放后演变为尧头。清道光版《诸城县志?疆域》称窑头庄。董、丁、赵、徐、张等姓为该村主要姓氏。
尧头村东面濒临琅琊台湾,西靠棋子湾,村海岸线有三十多公里,是一个渔农并举的村庄。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丁、徐三姓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此地有窑,且地处陆地向海突出的尽头,故名窑头,解放后演变为尧头。清道光版《诸城县志疆域》称窑头庄。董、丁、赵、徐、张等姓为该村主要姓氏。
季家村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季彦成从江苏海州季氏台庄迁此立村,取名季家村。除季姓居民外,尚有张、王、李、陈、朱、刘、夏、许等少数居民。
小刘家庄村据传,明朝中期,刘姓由安徽汤山县榆家山前大刘家庄迁此立村。因当时立有两个刘家庄,该村较小,故名小刘家庄,除刘姓居民外,尚有王姓、季姓、陈姓、李姓等少数居民。
崔家疃子村据传,明初崔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村东有一水潭故名崔家潭子,清后期演变为崔家疃子。除崔姓居民外,尚有董姓、王姓、潘姓、杨姓、牛姓、李姓等少数居民。
小王家村据传,明末清初,由王、丁两家自江苏徐州迁此立村,因王姓人多,且村小,故名小王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小王家村。除王、丁姓居民外,尚有周姓、安姓、陈姓、张姓等居民。
草桥村据传,明洪武年间,滕、于两家自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是诸城通往海口的要道,河上有桥,河滩荒草茂盛,故名草桥。据《中国历史图集》标注,金大定29年(公元1189年)诸城设草桥镇,又据清乾隆版《诸城县志·沿草表》载,草桥为金山东东密州三镇之一。以王姓居多,尚有滕姓、于姓、赵姓、车姓、李姓、丁姓等居民。草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号称红席之乡,解放前属佃户村。
小塔山村1960年春天,因修建徒崖子水库,原泊里公社河崖村部分村民迁此立村,组成当时的五四青年养猪场。因位于塔山前面,村小,故名小塔山。
封家庄村据传,明末许、封二姓从江苏海洲迁到本村,因封姓族大,故名封家庄。本村现多为许姓、夏姓、徐姓、邢姓居住。
庙东村据传,清初徐氏先祖徐德爱一家从今大场镇风墩村迁此立村,因座落崖下古庙东而得名。1970年改名为胜利村,1980年重改原名。除一家董姓外,其余均为徐姓。
封家官庄据传,明初张姓迁此,因位于丘陵的东南隅,取名为张家隅村。嘉庆年间,封姓十二世族封维奇由泊里镇西封家村迁此入住,封姓繁衍旺盛。张姓相继迁出,该村由封姓管辖,因人口兴旺,又因耕地官田,改名为封家官庄。除封姓外尚有尹、韩、董、于、王、李、徐、薛、闫等姓氏居民
尧头村是一个渔农并举的村庄。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丁、徐三姓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此地有窑,且地处陆地向海突出的尽头,故名窑头,解放后演变为尧头。清道光版《诸城县志·疆域》称窑头庄。董、丁、赵、徐、张等姓为该村主要姓氏。
信阳三村信阳是一个距今有1031年的历史旧镇,古代称信阳为信阳场,近代也曾称小场。1962年前属一个村,1962年1月分为小场一村、小场二村、小场三村、小场四村。1972年后因撤乡镇改为信阳三村。以邢姓、王姓、张姓为多,还有付姓、封姓少数居民。
后草场村据传,明洪武年间,李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是一片草场,故意取名草场。明末,村前又立一村,取名为前草场,草场随着改名为后草场村。只有玄、李两大姓。
前草场村东有旺山、西傍白马河。据历史记载,康熙三年(1664年),前草场村原名叫红花场,由徐氏祖(徐大海)从大场镇大楼子村迁至旺山西面立村,因村后为后草场,故称为前草场。
菜园村西靠白马河,东靠旺山,据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郭汉伦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并以种菜为主,故取名郭家菜园;后有徐姓、刘姓、雷姓、周姓等许多姓居民相继迁来,分别构成了九个自然村。1962年因发洪水,随并为西岭、下庄、东岭三个自然村;1973年,村庄进行统一规划,西岭、下庄全部迁至东岭,形成了现在的菜园村。
西庄村在旺山脚下。据传,明初孙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坐落崖下村西,故称崖下西庄,后简称西庄。除徐姓居民外尚有孙姓、刘姓、崔姓、周姓、张姓、董姓等少数居民。
旺山村坐落于旺山(海拔76米)西麓,北面紧靠同三高速公路,南3.7公里为204国道,西2公里为白马河。 据当地《徐氏支谱》记载,明末,徐氏十世徐彭由今大场镇大场村迁此立村,因位于旺山脚下,故称旺山。除徐姓居多外,尚有陈姓、王姓、汪姓、张姓等30多姓,是典型的杂姓村。 其中旺山瓜果比较出名,素有“旺山的瓜、河崖的麻、大溜的鸭蛋赛红茶”之说,“旺山瓜”已经成为一种品牌
徐家官庄 据《徐氏支谱》记载,清乾隆年间,徐尚信由大场镇大场村迁此立村,因耕种官田,故取名徐官庄,以董、王、朱、丁姓氏为主。
东庄村据传,元末崔姓从今张家楼镇原崔家寨迁此立村,村址座落在土崖下,故称崖下,清代因本村居东,称东崖下,又称崖下东庄,后简称东庄。除几户异姓外,徐姓、张姓占据了总人口的98%。
崖下上庄村 据《徐氏支谱》记载,乾隆年间,徐炳、徐钰由大场镇大场村迁来立村,后王姓、郝姓、陈姓居民迁来。因座落于土崖下,地势较高,故名崖下上庄村,后简称上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崖下上庄,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王家崖下。
南庄村据传,清初刘氏从今日照市七里河子迁来,在崖下(今东庄)南立村,取名崖下南庄,1970年简称为南庄。除王姓居民外,尚有刘姓、殷姓、盛姓、李姓等少数居民。
董大庄村北5.4千米为镇驻地,南5千米为董家口,据传,明初董姓由近处尧头村迁此立村。因比邻村大,更名大庄。1980更名为董大庄。除董姓居民外,尚有刘姓、王姓、李姓、赵姓、张姓、厉姓等居民在此居住。